我國是一個以輕工業帶動重工業的,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重工業發展很薄弱,輕工業的發展相對較快,毛紡織發展之路也走過了60個年頭。
經過60年的發展,毛紡工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毛紡工業積很承接國內外毛紡工業的產業轉移,成為國內外毛紡生產和加工大國。近年來,在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的形勢下,我國每年進口羊毛量均達到30萬噸以上。
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
我國毛紡工業早期發展緩慢,企業以粗紡廠為主,20世紀30年代才引進了精紡設備。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只有13萬錠毛紡設備,而且90%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毛紡行業在生產中開發和應用了一些新工藝,如各種錠端加拈紡紗、轉杯紡紗、自拈紡紗、包纏紡紗等。這些新工藝顯現出**的發展空間,毛紡工藝也逐漸呈現出簡化工序、高速、高產和好的發展趨勢。
1980年,我國毛紡設備已經達到60萬錠,大部分采用我國自行制造的全套毛紡織染設備,在新疆、內蒙古、西藏等地建立新廠,改變了我國毛紡工業布局不合理和設備落后的局面。在原料的使用上,由于大力培育和改良羊種,改良羊毛產量已經占到各省市羊毛產量的50%左右。毛紡工業使用的國產羊毛占羊毛原料的80%,纖維占毛紡原料的43%。我國特有的山羊絨也得到了合理使用,從以出口原料為主到開始加工成羊絨衫等制品。
改革開放后,我國興起了西服熱,這對毛紡行業起到了很好的拉動作用。同時由于畜牧業的發展,主要是毛用羊養殖業的發展,以及紡織機械技術的進步,這一切使我國毛紡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0年毛紡設備為60萬錠,1985年達到139萬錠,1990年發展到266萬錠,1996年達到408萬錠,產能擴張速度很快,但與國外發達相比,我國毛紡工業還處于低水平、粗放型的生產狀況。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發展至今,我國毛紡織工業取得長足進步,裝備水平大大提升,毛紡織產品的數量、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產品遠銷海外,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商品。在產品質量上,不斷改善織物外觀和組織規格,改進產品的實物質量;品種上,從素色到花色,從機織到針織,從生活用品到工業用品,各類產品品種齊全;在生產設備上,大量引進國內外創新毛紡設備。目前,我國毛紡織產品已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非洲等和地區,在國內外市場已具有**影響力。
近半個世紀的快速發展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的1958年,我國自主設計、施工,用國產設備建設的批毛紡織廠??青海毛紡織廠、呼和浩特第二毛紡織廠、蘭州毛紡織廠和陜西毛紡織廠相繼動工建設,為我國毛紡織行業未來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毛紡企業也充當起了重要的角色。1979年11月6日,烏魯木齊毛紡織廠與中國香港、日本的合資公司正式簽訂合資經營新疆天山毛紡織品有限公司的合同。1980年6月23日,經批準,新疆天山毛紡織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現已更名為新疆天山毛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在《*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公布后我國批被批準的中外合資企業中的一個。
1997年底,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在紡織行業實施“壓錠、減員、增效、重組”的重大舉措。1998年初,上海敲響了各省市紡織壓錠錘。而那一次壓錠決定,起因與一家毛紡企業有很大關聯,這個企業就是內蒙古赤峰第二毛紡織廠。
赤峰二毛在上世紀80年代初建廠,時為亞洲規模的毛紡聯合企業。該廠是赤峰市經濟的一根支柱,但因種種原因,該廠在3年時間里累計虧損達到8300萬元。時任總理的朱?基在考察赤峰二毛后指示:二毛可以進行破產,要以壯士斷臂的精神搞活國有企業。1998年,被業界稱為“破冰之旅”的赤峰二毛進行了重組。
壓錠之后的國內毛紡工業實現了飛速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國有經濟比重進一步減少,大多數國有企業已經改制和重組,實現了資本結構的多元化,非國有經濟成為毛紡行業企業所有制結構的主體。
技術進步推進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2001~2005年,我國毛紡織行業、毛針織行業更新改造投資分別達到170億元和30億元,大規模的技改使全行業的裝備水平快速提高。來自海外的投資在帶來高明設備的同時,也帶來了高明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加快產業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同時,國產毛紡產品的國內外競爭力明顯增強,出口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在初級加工產品上,國內已逐漸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裝備水平創新的毛條生產企業,羊毛初級產品的進口數量大幅下降,而出口數量大幅增加,2005年毛條進出口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面料生產無論是品種開發,還是加工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我國面料出口數量突破1億米,而且出口數量很過了進口數量,實現了貿易順差,這在我國毛紡工業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進軍國內外核心面料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毛紡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04年,江蘇、浙江、山東、廣東、上海、河北6省市擁有的毛紡錠數量占各省市毛紡錠總量的比重達到84%,同時資源的使用效率也得到提高。從毛紡產業較為集中的江蘇省,就可感受到我國毛紡工業的發展與變遷。
江蘇無錫的紡織業在解放前已很發達,資本家興辦了一部分毛紡企業。解放以后,政府對一些資本家的毛紡企業采取了贖買的政策,轉化為國營毛紡企業,如無錫協新集團前身就是榮氏家族興辦的毛紡企業。改革開放以后,正是這部分國營毛紡企業勇當弄潮兒,站在了改革的潮頭。
而位于長江下游的港口城市江陰,它的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紡業的發展。在江陰新橋鎮,有一家原來從事建筑的企業,因為看到毛紡行業的美好前景,決心投資毛紡,從此一發不可收,成長為享譽國內外的“毛紡巨人”??江蘇陽光集團。還有一位原來從事照相生意的年輕人,也因為對毛紡情有獨鐘,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成就了今天的海瀾集團。今天,如果去江陰新橋,“國內外毛紡之都歡迎您”的標語會令人驚喜,當人們看到一個現代化的歐式建筑群時,就已進入了新橋鎮的一個現代化的毛紡企業海瀾集團。
陽光集團和海瀾集團同在新橋鎮,相距只有幾步之遙。在創業之初,有很多人擔心,陽光和三毛(海瀾集團改名前的企業名稱)相隔這么近,將來會惡性競爭,兩敗俱傷。但是,后來的事實證明,陽光和海瀾是雙雙發展勢頭強勁。陽光以年產2800萬米呢絨一躍成為國內外毛紡行業的“航空母艦”,而海瀾集團則以年產1500萬米呢絨的生產能力成長為國內外大型毛紡織企業。因為毛紡業的發展,新橋鎮一躍成為江陰市的經濟強鎮、江蘇省名鎮。毛紡,讓新橋人掘到了“桶金”。
毛紡業在江陰已成氣候。除了新橋鎮以外,江陰經濟強鎮周莊也有一個名氣響當當的毛紡廠??倪家巷集團;華夏村??華西村,也有一個年產700萬米中核心呢絨的毛紡廠。因看中江陰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人才優勢,日本毛織株式會社直接到江陰投資成立了江陰日毛紡紗有限公司。
與江陰有很多共同點的張家港市,毛紡業也很發達。“毛條廠比米鋪還要多”形容的就是張家港的塘橋鎮。塘橋鎮的華芳集團目前呢絨年產量已達到了2500萬米。
在江蘇,毛紡行業的大型企業數不勝數,同時也不乏小而強的精英。江蘇丹陽毛紡廠成立于改革開放之初,呢絨年產量只有220萬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丹毛走的是小而專、小而精的路線。丹毛投入大額資金,引入了緊密紡技術,從而使產品質量有了質的飛躍。目前,丹毛的產品已經進入了精心打造面料市場。
其實,不只江蘇,在中國大地,60年來無數勇于進取、善于創新的毛紡企業不斷追求新的目標、新的境界,共同推動中國毛紡業實現新跨越。
60年,我國的毛紡織產業從分散走向了集約化,并且產業的集中度的不斷的提高,競爭力和生產力也進一步增強,我國的毛紡織產業走過了60年的歷史,也成就了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