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推廣產業模式
中國太陽能產業靠科普催生市場,市場的繁榮形成產業規模化,節能環保的產業融入能源環保建設,推動政策的出臺,而政策的扶持,又直接促進了市場的繁榮,使產業步入“科普—市場—產業——市場”的良性循環,健康有序地發展。
科普培育市場
七十年代的中國,老百姓還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內外,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太陽能為何物,洗澡票作為一種福利在逢年過節時發放,人們拿著洗澡票去集體澡堂。當時的情形就是一片空白,空得近似荒茫。這也同樣預示著,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的廣闊前景。那么如何打破這片沉寂的空白?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與家電產業不同,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做的件事不是賣產品,而是科普。《太陽能科普報》、科普宣傳萬里行、百城環保行、太陽能科普園、太陽能博物科技館、太陽能示范區、太陽能科普知識下鄉、推介會……在整個社會對太陽能認知幾乎為少的情況下,面對能源匱乏的緊迫,他們懷著崇高的理想與堅忍不拔的毅力,完成了太陽能普及與商業化運做的歷史使命。拓荒者在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樹立了一座歷史的豐碑,后來者傳承了科普的傳統沿襲至今,行業中人用各種形式傳播著節能環保的理念。
程洪智:記得在10年前我們在大街上推廣太陽能熱水器時,很多人問這東西是干什么用的,甚至還有人問它怎么能做飯?而在2005年我檢查促銷活動時,在西安的一個小區里,我指著太陽能問一個玩耍的小孩兒:這是什么?小孩說這是太陽能呀。我說這是干什么用的?他說是洗澡的。歷史就是這樣的變化莫測,十年前99%的國人不知太陽能為何物,而十年后居然童叟皆知。這前后的對比,太陽能科普功不可沒。曾經有人說,我們的《太陽能科普報》如果平鋪的話,可鋪滿整個中國,這句話應該就不算過分。
市場催生產業
龐大的太陽能市場催生了規模巨大的太陽能產業。據中國太陽能產業協會統計顯示,中國目前已成為國內外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和使用國,約有近5000家生產企業,每年的總產量已經很過3000萬平方米,占各省市內外推廣量的60%左右,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遞增。隨著各省市內外對能源及環境的關注,隨著政策的傾斜和扶持,一批70年后的企業家以他們特有的敏銳,嗅到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發展的潛力,他們以開放的姿態沖進了太陽能熱利用的領域,并迅速崛起為產業的中堅力量,為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會受到更多有志之士的追捧。
羅振濤:中國太陽能熱水器技術符合中國的市場需求,使其產業才得以快速發展。中國的太陽能熱水器主要有三大市場:工程市場、農村市場和國內外市場。工程市場與建筑結合,農村市場與新農村建設結合,國內外市場使中國成為出口大國。
產業推動政策
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是新興產業,發展只有十余年歷史。產業發展歷史上投入較少,對社會只有貢獻,不存在國有企業改制、分流、剝離等諸多負擔。只需在產業初中期給予優惠政策,投入研發、設備,加強能力建設,就能實現快速發展。正是由于看到了太陽能產業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保效益,無論還是地方政府,都已開始采取措施,扶持太陽能企業的發展。2006年1月1日《*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實施;2008年各級政府推出了太陽能強制安裝政策;財政未來還將在信貸和稅收方面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