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用5年時間天天琢磨咖啡豆、研發菜品、培訓管理人才,5年時間已經讓投資者對塞納左岸這個品牌產生了足夠的信賴,2010年底,塞納左岸已經開出近四十家500平米以上的店。
有這樣一家咖啡企業,2005年在中國已經成立,天天琢磨咖啡豆、研發菜品、培訓管理人才,但行業內一直不理解他們在干什么;4年過去了,金融危機余威還在,該企業卻忽然爆發,不到一年半的時候在各省市開出40多家店,家家創收,讓整個行業為之一震。想仔細研究這家企業,卻發現,只識其形,無法領會其神。
塞納留給行業的印象總是這樣意外。就像一家咖啡館,帶給不同的人,完全是不同的感受。消費者進入咖啡館,希望腳步放緩、時間凝固,可以放松心情享受“慢”的樂趣。可這與作為經營場所的咖啡館天生是個矛盾體,經營者更希望消費者“快”起來,因為更高的翻臺率意味著更高的**。而作為塞納體系的操盤手,汪新明對快慢的體會又不同。這種體會雖然五味雜存,經過了痛苦的堅持、低調的蓄勢,終還是爆發了。相比那些連爆發機會都沒有的人,汪新明無疑是幸運的。
那5年時候,他和自己的團隊在北京東四環外,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研究咖啡豆,烘焙咖啡豆,成立自己烘焙工廠,因此他知道了哪里的咖啡豆品質,即使經過長途運輸,仍然可以讓消費者享受到口味正濃醇的美味;二是專注菜品的開發,作為不同于美式咖啡體系的中式咖啡館,餐飲是很重要的一塊,每家咖啡館創收與否,與菜式關系很大,所以在北京歡樂谷成立自己近2000多平米的酒店(對市場實戰營業);三是進行培訓,進行管理層培訓、店長培訓、廚師長培訓、普通員工培訓,儲備一批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隊伍;四是致力于咖啡連鎖體系提供CIS策劃、管理、顧問、裝修設計、原料供應及人員培訓等全方位服務,以有能力制定出一套完整詳盡的投資方案而著稱。
5年時間很漫長。這段時間,正是中國咖啡行業快速發展的年份,各個連鎖體系如美國星巴星和西雅圖、英國、加拿大百怡和第二杯咖啡、日本羅德倫、臺灣地區的上島和迪歐都在跑馬圈地、占領地盤。當然,這段時間也是行業亂的時段之一,單店虧損、人才斷檔、管理混亂、頻繁換品牌、信譽危機等行業共性問題層出不窮。雖然許多人理解,塞納是在蓄勢,但這蓄勢的時間也太過漫長。
不過,對于這5年,在汪新明卻認為不是太長,而是還不夠長。在他看來,服務是什么呢?簡單的說就是幫助,是照顧,是貢獻,是從細微處創造效益,從細微處提高質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想擁有良性的發展空間,除了產品質量要嚴格把關之外,同時還要有一套完善的產品服務和支持體系,這些要靠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來實現。而5年的儲備,足夠支持起快速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