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兩年多的低谷后,中國藝術品投資不僅在今秋重拾升勢,同時開啟了一個億元新時代,導師認為,隨著藝術品市場回暖,書畫投資正當時,從低價位和地方畫家入手,平頭老百姓一樣也能投資藝術品。
中國藝術品書畫投資正當時
留心書畫市場的人都知道,2003年中國書畫市場價格率先暴漲,但在2006年進入調整周期,其調整幅度一度達到35%左右,拍賣市場交易規模也一度縮水近40億。
而在2009年的新一季秋拍中,拍賣市場簡直是瘋狂回暖,而古代書畫則成了搶手的“”品種。10月中旬,一件乾隆時期宮廷畫家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以1.34億元成交,這是中國書畫拍賣史上拍出億元高價。不久前這一紀錄即被打破,明代畫家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拍下1.69億元的高價。
而中國書法也一改以往“配角”的形象紛紛創高價,朱熹、張景修等的《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和曾鞏的《局事帖》,經過數輪爭奪更是站上了億元大關。其中,《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以1.008億元成交,高出原先估價120萬元的80余倍,而《局事帖》以1.0864億元打破國內中國書法拍賣成交紀錄。近現代書畫部分,齊白石的《可惜無聲圖冊》拍出9,520萬元的高價。
導師稱,在通貨膨脹預期下,收藏市場再次吸引了資金流入,秋拍的成績體現了古代書畫作品價值的合理回歸。導師認為,相對于當代藝術,古代大師的藝術作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的歷史公認度。
以朱熹、張景修等七家的書法作品《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為例,四五年前曾在香港一家拍賣行上拍,當時估價約在500萬元而且還流拍,藏家因此在委托嘉德拍賣時僅給出了120萬元的心理價位。
盛世興收藏,雖然是句老話,但卻道出了藝術品市場與宏觀政治經濟形勢的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