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地球日(World Earth Day,4月22日)國內外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國內外性的環保活動。
活動起源
活動起源于美國。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和哈佛大學學生丹尼斯·海斯的倡議和組織下,美國數十萬群眾參與了的“地球日”這個重要的活動,呼吁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作為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環境法規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國內外140多個、2億多人同時在國內外各地舉行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呼吁改善國內外整體環境。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
2009年4月22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將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為“國內外地球日”。
20世紀90年代,“地球日”的發起人創立了“地球日網絡”組織,將各省市內外環保主義者聯合起來推動“地球日”活動的開展。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但人類的活動卻對地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生物賴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濕地等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因過度開采而面臨枯竭;能源燃燒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國內外氣候變暖,由此引發的很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展。 保護地球資源環境、尋求可持續發展模式已刻不容緩。
地球日網絡
在2009年“國內外地球日”來臨之際,“地球日網絡(Earthday Network)”發起“綠色一代(GREEN GENERATION)”計劃,倡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向可持續模式轉變。該計劃呼吁公眾維護三條核心原則:消除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一個“無碳”的未來;承諾個人消費習慣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綠色經濟”,通過為貧困人群創造“綠色崗位”使其脫貧,并將國內外教育體系轉變為環保型。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在每年的4月22日都舉辦“國內外地球日”宣傳活動,并根據當年的情況確定活動主題。
地球日我們需要怎么做?
一、 食:
(1)4月22日地球日吃素一天。(畜牧業消耗大量的谷、豆類,也消耗大量寶貴的水;為了放牧牛只及飼養豬只,犧牲原始森林,造成溫室效應)。
(2)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處,吃不完打包回家)。
(3)禁食一日(體驗體內環保滋味)。
(4)拒用保麗龍,并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 shop使用紙杯(保麗龍是一種致癌物質,它同時破壞保護地球的臭氧層。喝咖啡的保麗龍杯子、自助餐盤子,幾百年后還是垃圾,繼續污染環境)。
(5)拒購買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讓臺灣的森林消失、破壞山地水土保持,無法發揮儲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與肥料,污染水源與水庫的生態)。;
二、 衣:
⑴認識衣料來源: 1.選購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質(有機性的),才可回收再生。 2.依洗標來購衣及保養衣服,以延長衣服的壽命。
⑵需求量的決定,依:洗衣的次數、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 經濟狀況等四要素來決定購衣頻率,盡量控制好,不要很量(重質不重量)。
⑶舊衣新穿要訣:
①自我的認知:體態、膚色、生活型態的考量。
②找出流行的重點:如長短、色調等,一般以簡單、好的剪裁(立體 裁剪)能表現出人與素材的互動關系。
③配件因體積小、變化多、效果佳、收藏較易,如圍巾、別針、皮帶 ,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來凸顯穿衣藝術的效果。
三、 住:
⑴多用二手家具(無論買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家具,既可回收再 利用、節省資源,若能在辦公室、社區、網絡舉辦定期二手舊貨交換的跳蚤市場,既環保,又可互助,增進人際間的情誼)。
⑵多用植栽綠化來做居家布置(居家勿做過度性的裝潢布置,應以簡單、天然為原則。居家布置不必都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態性的自然材料。多種花草盆栽,盡量用本土性的樹種,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質性的鋪面)。
⑶請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盤、刷牙、洗臉,以節約寶貴的水源(中國是國內外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國,目前南臺灣已陷入嚴重干旱,但我們目前的使用水的需求量卻已經到達民國100年的標準。法國目前節約用水的宣導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們的用水量持續惡化,我們也將面臨相同的處境。
⑷房間之電源、冷氣集中使用(盡量少一間房間開一部冷氣,人少時盡量集中辦公,減少冷氣、電燈用量)。
四、 行:
⑴走樓梯,不搭電梯(住在大樓者,無論在辦公室、或家里,若您不趕 時間,不妨試著安步當車,試著不搭電梯,改走樓梯,既節省能源,又可運動健身)。
⑵出門多走路、騎自行車、利用大眾運輸系統、少開車和騎機車。
五、其他:
⑴如果您飼養寵物,請拒購買貓狗防蟲圈。(當您丟棄貓狗防蟲圈,其殺蟲劑的成分,對地球的殺傷力很強,并會對動物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⑵拒購買用動物做實驗的產品。(大量殘忍無謂的動物實驗計劃,除浪費納稅人的稅金,造成自然基因遺傳的問題之外,亦對生態環境與重大衛生問題沒有太多的協助與改善。)
⑶拒拿取或使用氣球(氣球是非常難分解的品,它造成地球上嚴重的污染,除此之外,當氣球飄走,可能導致野生動物(老鷹,鯨或海龜等)誤食而死亡的現象。)
國內外十大環境問題
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一)國內外氣候變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氟碳化合物(CFC)、四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 由于國內外氣候變暖,將會對國內外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很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國內外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國內外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并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 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 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 近百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國內外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平均每天滅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各省市內外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于瀕危狀態,這些約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占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堿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 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筑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很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國內外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先吃螃蟹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國內外陸地面積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國內外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黃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需要,也上接觸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爬桿;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東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十)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愈疾病或致殘的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