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產:
1)生產能力:國內外的“服裝制造大國”,廣闊的資源、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龐大的市場,生產能力相對較強,對生產管理和成本核算相對重視。
2)生產形式:服裝企業是典型的“加工型企業”。服裝產業開始由生產加工型為主向品牌加工和貿易型轉變。
3)產業分布:2001年納入統計指標的企業有21000多家,其中87、5%是小企業,大部分是從個體、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非國有企業,產值占76%,控制的資產占63%,實現腰包不瘦達到了90%。效益好的企業集中在浙江、江蘇、廣東、山東、上海地區,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76%,實現腰包不瘦占各省市的90%。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上海等東南沿海省份所生產的產品占據了各省市80%以上的市場份額。新十年啟幕,產業能否全面回暖、地方的服裝振興規劃、紡織振興規劃實施的第二年,承接產業轉移,中西部各個省份承接產業轉移的大潮、服裝產業由沿海向內地轉移、各地興建服裝工業園區。新疆的棉花、內蒙的羊絨、寧夏的皮草、中國服裝的重心在東部,但是產業資源的重心卻在中西部。產業轉移不是簡單的設備遷移,而應該是能力的遷移。轉移的過程是兼并重組的過程,也是由弱到強的過程,只有淘汰落后產能才符合產業發展規律。”
4)生產難題:“招工難”有破解的錦囊妙計:用工方面面臨壓力、工人素質要求、用人模式。中國紡織業正面臨著發展中企業的規模、市場份額和創新的集中度走向問題。
2、技術:
1)大量高明的進口生產工業設備、發達的交通設施、國內外高明的物流產業、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時尚業轉變,技術型產業,知識型產業,時尚型產業。
2)服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設備現代化+企業信息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的詮釋:信息化的高價值性、稀缺性、難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3、消費市場:
1)國內外市場:國內外的“服裝出口大國”,2002年紡織品及服裝出口創匯達617、7億美元,占到了各省市的18、97%。而順差為474、62億美元,占各省市商品貿易順差的156、14%。歐美經濟的衰退,訂單減少,我國服裝出口下滑,對歐美市場依存度高的企業陷入困境,市場單一,不能改變國內外需求萎縮的大環境,但卻可以提升“中國制造”的出口競爭力。產業回暖、邊境貿易異軍突起。
2)國內市場:占國內外1/5人口的消費大國,2002年,我國紡織工業總產值很過10644億元,銷售總額10024億元,實現腰包不瘦336、6億元,各省市服裝和紡織行業70%的腰包不瘦來源于內貿市場,內貿成為中國服裝的主戰場。服裝業的“外轉內”外貿企業做內貿市場。紡織品服裝內銷的潛力市場還是在農村。2008年城鎮居民每年衣著支出在1000元以上,農村卻不到200元,基本上只相當于城鎮的1/5左右。”中國大部分市場被那些90%在中國制造的品牌所占領,服裝企業競爭停留在比較低層面上,主要還停留在價格、款式等方面的競爭,大多數服裝企業的產品銷售還是以批發市場的大流通為主。
4、設計:
1)培育國內外品牌和養活國外設計師的尷尬真相,設計能力較弱,中國服裝企業結構鏈停留在傳統設計管理的模式,設計手段多停留在紙面放樣的落后階段,設計周期長,服裝的新產品周期(設計、成衣到進入銷售)工業發達平均2周,美國快4天,而我國平均是10周時間,差距非常明顯。試制成本高,造成新產品創新能力弱,新品開發周期長,就不容易發掘適銷對路的產品,進而造成庫存積壓,影響資金周轉。
5、品牌:
1)我國是服裝大國,但不是服裝強國,還處在品牌初級階段。各方面的配備不是還完善,缺泛運作的人力,品牌營銷能力相對較弱。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加強,中國服裝行業為成熟和稍微具備國內外競爭力的當屬男裝和羽絨服,杉杉、、、波司登、邦威。但創收能力還是太低,品牌沒有規模,通過低成本優勢在與國內外品牌進行競爭。國內外服裝品牌在國內外品牌10X0強中有7家服裝品牌入圍,中國服裝只有2家進入中國品牌100強。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國內外服裝品牌,中國沒有一個品牌成為國內外上有影響的品牌,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時尚”
2)國內外品牌的進駐、企業的結構、生產開發和生產管理、設計和營銷,企業的運作、中間的管理、綜合開發能力、市場競爭力、被動市場型、橄欖結構升級為主動市場型的杠鈴結構。
6、營銷:
1)競爭:較早推行市場多元化的企業、企業會調整市場策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增長潛力大的新興市場。資金優勢、品牌和產品優勢、市場營銷優勢、競爭格局與國內外大佬同臺競技,中國品牌能否打贏“平價戰”,向二線城市擴張、高調營銷,提升品牌形象,國內外平價快速時尚、快速的反應體系、國內外拼時尚和價格。
2)市場細分:新生代崛起,市場如何再細分,對于分場合著裝和時尚的需求大大增加。在尋找市場空白點和差異化競爭方面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市場細分向縱深發展,從產品品類、檔次、功能、營銷模式,到服務人群分類、服務區域分割等各方面更加細分。
3)矛盾:服裝企業的快速崛起與信息化相對滯后產生的尖銳矛盾,服裝店長原始積累的基本完成和落后傳統管理的尖銳矛盾,就是服裝行業當前的基本矛盾
4)產品:季節性產品怎樣突破“冬夏魔咒”:冬季銷量節節高的羽絨服、軟黃金“羊絨”服裝在春、秋、冬三季,絲綢和亞麻服裝企業則喜熱怕冷。做品牌的單品企業、提升品牌形象、單品品牌拓展一年到頭化產品、開創了一年到頭化格局、多品牌經營、拓展產品品類。
5)供應鏈創新:國內外品牌分工日趨細化,供應鏈腰包不瘦中比較小的那10%,中間設計服務環節很少,跳出單純的生產環節,從設計到采購,再到提供物流配送的“綜合服務提供商”,學會運用設計、成本、渠道的方法論。
7、戰略:
1)服裝業的世紀戰略就是:必須立即走向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道路。
2)上市大軍、兼并重組、產業轉移、商業模式新潮、產業格局、上市軍團擴充
:服裝行業的上市大軍中
“福建軍團”。兼并重組大潮中:服裝企業的整合,通過企業資本、品牌的實質性整合,聯動上下游產業的縱橫交錯的產業集團,并通過資本紐帶逐步整合國內外資源,形成中資控股的服裝跨國集團。
a)杉杉集團與日本伊藤忠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b)由8家溫州民企投資組建的優衣派服飾控股有限公司成立;
c)波司登5月收購了從事男裝業務的康博公司,9月收購“嬌點女裝”
d)重磅的收購莫過于中國企業“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