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預制菜,也許還有人不知道或者沒有聽過預制菜,而在不知不覺中預制菜已經悄然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
所謂的預制菜,是指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與現做菜相比,預制菜需提前進行加工處理,但本質仍為“菜肴”,區別于普通加工食品,保質期較短,食材新鮮。
而預制菜一般來說,根據食用方式和深加工程度可將預制菜分為即配、即烹、即熱、即食四類。
而根據預制菜市場對菜品的定義又可以細分為九個品類:中式主食、調理肉制品、包裝火鍋食材、即熱菜肴、西式烘焙、即烹菜肴、三級凈菜、新興即熱主食和自熱食品。
預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現商業化經營。
70年代末,隨著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預制菜在日本迎來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長。
90年代后隨著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進入,我國開始出現凈菜配送加工廠,2000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業開始涌現,但由于條件不成熟,行業整體發展仍較為緩慢。
2014年之后,隨著經濟發展、外賣爆發式增長,B端步入放量期,至2020年,又因疫情阻斷B端消費,餐廳主動將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賣,加上宅家消費爆發,直接催化了C端消費加速。
而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我國預制菜的市場規模便是從2445億元增加至3459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為18.94%,預計到2026年,甚至將會突破萬億元,達到10720億元。
當前,我國年人均餐飲消費在3500元左右,飲食外部化率為35%,而美國和日本均在45%左右,在生活節奏加快和經濟發展推動下,我國餐飲發展潛力十分充分。
目前,我國預制菜市場正處于行業發展初期,農業與食品工業化以及冷鏈物流的發展是預制菜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在B端市場,餐飲行業降本增效及標準化需求使得預制菜逐漸成為其重要支柱,外賣、團餐、鄉廚等多元化餐飲場所則將是未來B端需求的新增長點;而在C端市場,預制菜滿足了新一代消費者健康化與多元化的餐食需求,新興渠道助力了C端的消費者觸達和教育,疫情也加速了預制菜在C端的推廣。預制菜行業的基石已初定,BC端雙輪驅動,未來大有可為。
預制菜的市場已有東風之勢,企業若想乘風啟航,還需要能夠精準的識別行業風向,從產品和品類來看,兼具口味與健康、符合消費者差異化餐飲場景需求的產品將有望成為行業的大單品,而這些大單品將助力企業快速打開市場,建立品牌護城河;從營銷和銷售渠道來看,渠道類型日益多樣化,互聯網的各個電商平臺、內容平臺和直播平臺正在幫助預制菜的新銳品牌快速建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在產業鏈前端便已經具備一定的積累,依托自身的資源和產品的優勢,向預制菜產業延展,所以產業鏈的優勢和規模效應在這些企業身上表現的極為突出。
在接下來群雄逐鹿的預制菜市場中,只有在發掘細分市場增長機遇的同時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實現內外兼修的企業,才能夠突出重圍,獲得高質量發展,從而解鎖預制菜市場的增長法則。
而對于日益增長的預制菜市場,小編只能說預制菜的前景未來可期!